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28365-365备用网站 >> 会员文苑 >> 正文

中央红军的长征武器

中央红军的长征武器

时间:2017-10-25 作者:张中俞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驹过隙韶华易逝。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红军从长江南北的苏区出发,到陕甘宁胜利大会师,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回顾红军当年的简陋武器(尚使用部分冷兵器),感知长征艰辛和当今幸福来之不易!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中革军委被迫于1934年10月率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尽管积极调配、补充武器,但因条件所限,到长征开始时,装备枪炮的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再次改称而来)指战员仅为42%(约3.2万人),只携带步马枪弹1418200发(平均每支枪有50发左右,且多为不能用于连发武器的复装子弹),步马枪只有63%配刺刀(有17552把),机枪弹仅有215639发(勉强维持一场大战斗),还携带梭镖、马刀作为补充。据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载:“一九三四年春夏……车间开始修理枪支武器,生产了新的手榴弹,从老战场找回了子弹壳,铜壳里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铅用完了,就用木制弹头。……不是所有的手榴弹都能拉响的。”

一、民国著名兵工厂

1928年,筹建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更名金陵兵工厂(宁造)。1905年,江南制造局将造船与造兵分开,陆军所辖造兵后改称上海兵工厂(沪造)。1895年生产的湖北枪炮厂于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1908年更名汉阳兵工厂(汉造)。为免除后顾之忧,袁世凯于1915年在河南建巩县兵工厂(巩造)。奉天军械厂建于1921年,次年改称东三省兵工厂,1929年的兵工署资料称辽宁兵工厂(辽造)。1927年,建于1920年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称太原兵工厂(晋造)。

二、红军武器的来源

1.苏联支援

1924年10月,第一次运抵黄埔军校的苏联武器有大炮、机枪和8000支步枪;12月,运来飞机9架、步枪弹药500万匣、机枪12挺、大炮58门以及机枪弹及炮弹等。北方冯玉祥国民军,也获得苏联军火及其他援助。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站到中国共产党这边的军人们多随身带来武器。1931年,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购得2万支毛瑟步枪、马枪和几千箱枪弹,几经周折送达红军手中。

2.起义带来

红军部分枪支是由参加南昌、秋收、广州、平江、宁都等起义的国民党军带过来,对建立和发展苏区起了重要作用。如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的主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就装备从奉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式步枪;1931年12月的宁都起义,参加红军的1.7万余人,就携带了两万多件武器。

  3.取之于敌

取之于“白”,用之于“红”。《游击队之歌》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因档案多次应急销毁等,红一方面军的枪支缴获情况不详。1931年5月缴枪20000余支,9月7日缴枪14800余支;1932年8月8日,缴枪 4000余支;1934年1月25日,缴枪 1500余支。长征中,对所经地区的军阀军队、反动民团、土匪的剿灭及收编亦补充了部分武器。红九军团所以装备三八大盖多,是因其在川滇黔三省打了许多恶战,缴获不少。红军通常用缴获来的好枪装备自己,用旧枪武装群众,或就地销毁。据廉臣(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赤军……旋即占领城口,粤军之军用煤油几千箱及大批弹药均被赤军夺去。”“赤军击败侯之担两师,大部枪弹多被赤军缴去,赤军武器弹药因此得一补充。”据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载:“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格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4.地下购买

红军也靠地下渠道从地方军阀或军火商那里买到少数武器。因政府封锁,价格普遍很高。如25块银元一支七九式步枪,120块银元一支驳壳枪。后改从国民党逃兵手里购买二手枪,价格最低时3块银元即可买到一支。

5.苏区修、造

苏区的小兵工厂、修械所,主要做复装枪弹、土造手榴弹等工作。1927年秋收起义余部在宁冈茅坪建立步云山修械所,造大刀、梭镖、鸟铳等;1929年,红四军军械厂随主力进入赣南,土法上马造步枪。因在反“围剿”中缴获的许多枪械需修理,军委在江西兴国建官田兵工厂,以修枪为主。到1933年10月,官田兵工厂共修配和制造4万多支步枪、40多万发枪弹、6万多枚手榴弹、5千多枚地雷;修理两千多挺机枪、100多门迫击炮、两门山炮,极大地改善红军装备。

三、红军长征的武器

依国际惯例,用字母M作为武器装备的类型指示,在M后加上阿拉伯数字(一般为生产年份数或加上编号)。M是Mode的头字母,相当于中文的“式”。

1.手枪

单发的半自动手枪称自动手枪,连发的全自动手枪习惯称冲锋手枪。红军用得多的是德国毛瑟M1896 7.63mm(即毫米,后同)自动手枪(M1896步枪变形枪),中国称驳壳枪,欧洲称Mauser C96,有效射程50m(即米,后同)。因其枪套是一个木盒,中国称盒子炮、匣子枪;配备20发弹夹,称大肚匣子或“二十响”;枪身宽大,称为大镜面。1923年,汉阳兵工厂仿造。红军首长爱用C96及仿品,警卫员也用驳壳枪。朱德用C96指挥南昌起义。关键时常抽调驳壳枪配属给突击队,因能够连发的驳壳枪等于一支小型冲锋枪。毛瑟M1932 7.63mm手枪在C96的左侧装上一个快慢机,可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故被称为“快慢机”。在攻克娄山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中,突击队员们依靠其强大火力,一再成功将长征队伍带出绝境。勃朗宁手枪主要由比利时FN厂制造,勃朗宁M1900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手枪之一。也有首长用美国勃朗宁M1900 7.65mm自动手枪及国内仿品。毛泽东在长征防身用的是勃朗宁手枪(到陕北后送给了游击队队长张明科),刘少奇用的是FN勃朗宁1906 6.35mm手枪。

转轮手枪的枪弹装在巢中,转动转轮便可逐发对准枪管。因常见的转轮手枪的转轮向左摆出,因而中国称为左轮手枪。它不容易卡壳,能快速排除瞎火弹,但装弹麻烦。周恩来曾用过比利时SF牌0.32英寸转轮手枪(仿美国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聂荣臻等人在长征时亦使用左轮手枪。

2.步枪

红军用得最多的步枪是“老套筒”“汉阳造”,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1896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称八八式;扳机护圈为半卵形,使用圆头子弹,弹仓底部有一个开口(用于排出空漏夹);1906年,仿造毛瑟M1898步枪,使用7.9mm尖头弹,俗称七九式步枪。开始仿造时常炸膛,遂在枪管外面加了层铁皮套筒,得名“老套筒”。1904年,汉阳兵工厂去掉套筒,加厚枪管;1910年,又增加上护木等,有效射程300m。从辛亥革命到朝鲜战争,该枪一直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标配。因主要仿制者是汉阳兵工厂,故称汉阳造。到1944年停产。

红军用得多的步枪有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三八式步枪)。因其问世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且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而得名“三八大盖”。 1917年北洋政府曾一次买过4万支三八式步枪,后来奉系、粤系、晋系都曾进口过,且有晋造、辽造的仿品。据郭德琳的《漫漫长征路》载:“我们干部团的3个步兵营配备的全是从福建缴来的‘三八’步枪,每人还配有一顶钢盔,着装起来威风凛凛,格外英俊。”同等距离下它的杀伤力虽不如中正式步枪(为毛瑟M1924步枪中国版,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7.92 mm口径,有效射程500m,扳机护圈为半圆形,桥夹装尖头弹,初名民国二十四年式步枪,1928年因蒋中正之名而改称),但远距离弹道飞行稳定,有效射程460m,射击精准;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枪身长,尤其适合打完三发便开始刺刀见红的红军。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红军用得也多,是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7.7mm口径,故称“英七七”。红军还用德国毛瑟M1924步枪、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俄国“水连珠”步枪、捷克VZ.24步枪等。毛瑟M1924 7.92mm步枪属非自动步枪,其构造和毛瑟M1898步枪基本相同,仅枪管缩短,有效射程500米。斯普林菲尔德M1903 7.62mm步枪射速快、精度好、坚固耐用,缺点是较重。将莫辛•纳甘1891 7.62mm步枪称为“水连珠”,是因连发时如同水珠溅落而得名。捷克VZ.24 7.92mm步枪为毛瑟M1924步枪捷克版,中国称“马四环”,它与捷克式轻机关枪都是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红军还用卡宾枪。德国毛瑟M1898 7.92mm步枪问世后,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改型枪——Kar98k毛瑟步枪。它又称马枪、骑枪、短步枪,其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射程略近,较轻便。使用步枪子弹的卡宾枪,在威力、射程上优于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但两种枪都短而轻。

3.冲锋枪

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弹的抵肩或手持射击的轻武器,适合近战。红军用的好冲锋枪是德国伯格曼MP18 9mm冲锋枪,因枪管外的多孔式散热套,又像机枪能连射,故称“花机枪”“手提机枪”等。因MP18机构简单,故中国多有仿造且成改进型MP28式,改为木制枪托、左侧横置弹匣。1925年,汉阳兵工厂仿制MP18 7.63mm冲锋枪。红军常将缴获的“花机枪”集中配属给警卫部队或直属部队,也是突击队的标配用枪。一般认为,强渡大渡河勇士每人配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枪、一把马刀和几颗手榴弹。红军还缴获有少量的美国汤姆森冲锋枪。

红军携带271支手花机关(配弹67709发)长征,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分别配备13237421820166支。实力较弱的黔、甘、青等省军队,甚至西南少数民族,都配有“花机枪”。据林伟的《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载:贵州剑河琴松“是一个苗族大市镇,约有五百户人家,这里有一个苗民秀才姓刘的,为这一带最大的土豪劣绅,又是民团团总,很反动,有团丁上千人,枪有三百多枝,据说还有机关枪二挺,……”据《随军西行见闻录》载:“彝家均有武装,有数千快枪并有少数手提机关枪(只就冕宁西北山上的彝家而言),均缴自汉军。”

4.轻机枪

红军用得多的是法国哈奇开斯M1922 8mm轻机枪及仿品,最大射程2000m,弹板供弹,但重超14kg(即公斤,后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购2600挺装备中央军,一些地方军阀也有购买。红军装备第二多的是瑞士启拉利KE7 7.92mm式轻机枪,虽连发射击精度差,但携带方便,结构简单。国民政府采购3000挺装备中央军,川军仿造了6000挺,其他军阀也有采购,使启拉利在中国的总量很大。1935年5月,掩护红4团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就是启拉利轻机枪。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有294挺轻机枪,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纵队分别配备105703935369支。

红军还用勃朗宁、歪把子、刘易斯M1915、捷克ZB-26等轻机枪。勃朗宁M1918轻机枪的改进品、仿品,是红军装备中综合性能最好的轻机枪,有效射程600m,产于美、比等国。比利时生产的称为FN M30,它在M1918基础上改进,外形与美国原枪有不同,口径为中国通行的7.92mm。大正十一式6.5mm口径轻机枪于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生产,是哈奇开斯轻机枪的改进,采用弹斗供弹,有效射程3000m。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中国俗称“歪把子”。东三省兵工厂于1924年仿制,称十三年式轻机枪,1928年投产后改称十七年式轻机枪。刘易斯M1915轻机枪是经历过两次大战的轻机枪,采用上部弹鼓供弹。既是便携式轻机枪,又是最早的航空机枪之一,中国于20年代早期进口。1935年后才大量进入中国的捷克ZB-26轻机枪,表尺射程1500m,因闭锁可靠、更换枪管迅速,很受欢迎,故中国有仿造。

5.重机枪

红军用得多的重机枪是马克沁及仿品。德国马克沁MG08 7.92mm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能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火力凶猛,全枪重62kg,弹链供弹,水冷式降温。三十节式重机枪用得第二多,1921年由汉阳兵工厂仿美国Browning M1917而造,表尺射程2000m,机匣尾部是手枪式独立小握把而非立柱式双握把。因于民国10年10月10日开始生产,故称卅节式机枪;因其水冷套是黄铜,戏称“老黄牛”。金陵兵工厂据MG08式改进的二十四年式重机枪,称为“中国马克沁”,7.92 mm口径,有效射程1000m,全枪重49kg。但1935年才量产,故红军基本没有缴获。红军还用过英国维克斯7.7mm机枪、俄国索科洛夫7.62mm机枪。

中国进口的气冷式重机枪有法国哈奇开斯和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式、大正三年式。哈奇开斯M1914 7.92mm重机枪,有效射程2400m,枪管后部有大型散热片,但重达49kg,单兵难移动。明治三十八年式6.5mm重机枪表尺射程为2400m,日本曾用它来扶植亲日派,曾有粤造、晋造仿品。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为蓝本研发,名称源于大正三年(1914年)生产。它是侵华日军的主力重机枪,东三省兵工厂曾仿制并称为十三式6.5mm重机枪。

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有357挺重机枪,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分别配备1021024542421212支。在湘江战役中,红2师用枪齐射击落敌709号战斗机。1935年3月18日,军委警卫营防空连用4挺重机枪将一架攻击中央纵队驻地的敌机击落到赤水河里。以6挺重机枪、数十挺轻机枪,掩护17名突击队员强渡大渡河,夺取并巩固了岸头阵地。1935年8月上旬,对北上红军扫射轰炸的敌601号飞机被红军击落。

6.迫击炮

红军装备的炮大都为法国布朗德82mm迫击炮及仿品,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滑膛火炮。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俗称“吊射炮”“拐弯炮”。1923年,沪造82mm迫击炮问世,最大射程2.8km。1931年,金陵兵工厂生产二十年代式迫击炮。在强渡乌江、攻占娄山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中,迫击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初,中央红军炮兵部队有12个炮兵连,即红星纵队炮兵营的3个炮兵连,红一军团炮兵营的两个炮兵连,红三军团炮兵营的3个炮兵连(一个山炮连、两个迫炮连),红五军团的一个迫击炮兵连,红八军团的一个迫击炮兵连,红九军团的一个迫击炮兵连,干部团的一个迫击炮兵连。10月8日,中央红军有迫击炮、山炮38门和2473颗炮弹,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纵队分别配有8、8、2、2、2、16门和612、680、93、104、104、880颗。

渡湘江后,红三军团炮兵营缩减为迫击炮连,只带走一门山炮。因所携带的炮弹和所需运输员减少,黎平整编压缩了炮兵。撤销军委红星炮兵营,连队编入红三军团;红三军团炮兵连恢复为炮兵营(到扎西整编成一个炮连),原军委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任炮兵营营长;红一军团炮兵营缩编为炮兵连;红五、红八军团的两个迫炮连合为一个迫炮连。因损耗巨大,仅有红一军、红三军各一个迫炮连到达陕北(合编成一个迫炮连)。据《杨成武回忆录》载:“炮兵连是军团直属连,本来是炮兵营。那时,有四门八二迫击炮,两门机关炮(即一二•七机枪),编成三个连队。湘江觉山阻击战中,损失很重,只剩下两门八二迫击炮了,因此一个营缩编成炮兵连,原来的营长赵章成就当了连长。”为尽量轻装,忍痛割爱把空炮处理掉,贵州土城战斗后,红三军团炮兵营的德制克虏伯75mm管退式山炮(七生五过山炮)和6门迫击炮被沉到赤水河里。据《彭德怀自述》:“山炮则运了两门到平江,一直抬到长征时,丢到川贵边鰼水河去了。”至此,中央红军最重型的武器就是迫击炮了。

7.手榴弹、手雷

除大刀、梭镖和复装子弹外,手榴弹是红军惟一能大量制造的武器。军委在雩都(1957年改于都)设立总兵站等,向参加长征者发武器弹药等。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配有76526颗手榴弹,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配发192812051898281000699422361、4590颗。据《杨成武回忆录》载:“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一件崭新的灰色棉上衣,除了枪支弹药外,还有二至四个手榴弹,……”据郭德琳的《漫漫长征路》载:“进入10月,供给部门突然忙碌起来,……发给每人1支枪,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红军常用手榴弹有木柄手榴弹、麻尾手榴弹。因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故红军用的空炸式木柄手榴弹几乎全为缴获(来自巩造、汉造、晋造、宁造)。

北伐军曾大规模使用麻尾手榴弹,有沪造、宁造品。红军的麻尾手榴弹无统一型号,采用铜铁(铸)弹壳,外形有蛋形、梨形等,大小不一,外表铸有纵横沟槽和镰刀、斧头图案及标语口号。弹壳较大的一端装有碰发机构,另一端一般铸(焊)有圆环,拴有一条麻绳辫,遂得名“麻尾”。远投时用手握住绳辫末端,抡圆后甩出;近距离时直接手握弹体投出,绳辫拖后,确保弹体前端着地起火。但麻尾手榴弹携带不便,引信部分外露且易受潮或发生意外,落在水中及软地上不能引爆,更不能在空中爆炸,因此长征结束后逐渐停用。在腊子口战斗中,红4团大量使用手榴弹,作用极大。据周仁杰的《震惊心胆的甘溪之战》载:“我们机枪少,子弹也少,手榴弹大多是自制的马尾手榴弹,在山地树丛中,扔出去有的挂在树叉上,有的落在草丛中,好多不能落地开花。”

红军手雷酷似小地瓜,椭圆形,苦瓜纹;上头为引信口;弹体中部铸有镰刀、铁锤的五角星,称为“小甜瓜”。形状有大有小,以铜铸为主,红军用打扫战场回收的铜弹壳制造。它靠火药爆发力把外壳炸飞出去,以造成杀伤。而铜壳手雷既重又难爆裂,加上黑火药力量弱,往往壳炸不开,即便爆裂也仅破为几块甚至对半开,杀伤力有限。所以,红军手雷产量少,很快便淘汰。

8.梭镖、马刀

因枪炮等热兵器短缺,红军便又携带曾作为制式武器的梭镖、马刀等冷兵器作为补充而进行长征。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有6101根梭镖、882把马刀,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分别配备5130、4368161023363277根和219118130508221667把。

祖国安宁是革命先贤先烈用血汗换来的,一定要倍加珍惜。优良的武器装备可能有助战争取胜,但不具备必然性。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击,几乎平均一天一战的情况下,武器弹药的补充难度可想而知。红军能够在几乎超乎想象的劣势中取得长征胜利,靠的是信念坚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群众支持等。毋庸置疑,这才是红军最具威力的武器。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长征精神,永远是激烈我们走向胜利彼岸的灯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系贵州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专题